用畫筆記載台灣基督教史 藉美術教育關懷福音對象:郭文雄老師專訪

文 | 陳瑋彤

 

 

畫家及美術老師郭文雄老師(1949-)生於台南,從祖父輩開始全家歸主。1975年郭老師服完兵役後在台北與朋友合夥經營畫廊,從事行貨畫的繪製及買賣,以風景及人物油畫為主,建立起繪畫技法的基礎。十年之間,產出畫作無數,然而聖靈的聲音引導他思考藝術在上帝眼中的價值,與其繼續以流水作業維持生計,更應該善用畫畫的恩賜,做神所喜悅的工。郭老師雖非美術科班出身,卻好學不倦,除了曾在師範大學進修藝術理論外,亦不斷自學探索水彩、壓克力、彩繪、粉彩、蠟筆等各種媒材。他對藝術、神學及台灣教會歷史有濃厚興趣,並先後在中華神學院延伸部修習聖經、教會歷史、傳播、教育心理等課程,引發他對「本土基督教會文史藝術創作」的思考與關懷。

郭老師的作品多彩且具像,表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及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80年代,郭老師開始研究臺灣原住民的歷史與文化,並轉化為繪畫題材。他仔細閱讀歷史文獻,又實地考察宜蘭、花蓮、屏東等地考察的教堂及遺址,並參考網上相關圖文素材,因此對各原住民民族衣飾圖騰及祭典儀式皆刻畫細緻。十七世紀中葉,基督新教隨著荷蘭統治傳入臺灣,平埔族成為最早接受基督信仰的族群。反觀漢人的孔孟思想根深蒂固,較為排斥洋人思想。他希望以基督話語化解仇恨,用聖靈寶劍作溝通橋樑,使所有上帝的兒女能備受同等的尊重與珍視。

有感表達教會歷史的藝術作品稀少,郭老師力行作畫記念早期宣教士對台灣醫療、教育及文化等方面的先驅貢獻。多年耕耘慮積了豐富的作品後,1996年郭老師應加拿大駐台辦事處邀請,首次公開展出《馬偕博士在台灣》作品,展覽廣受好評。1997至2000年期間,他結集歷來積慮的基督教主題創作,逐年印刷月曆,在教會發售,內容包括:耶穌的故事、原住民宣教史、馬偕牧師(來自加拿大,植根北台灣)及馬雅各醫生(來自英國,南台灣第一位宣教師)。2009年,時任新店長老教會呂秉衡牧師與企業家蔡明和弟兄共同創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TPAF藝術團契(2017年更名為台灣基督藝術協會TCAA),郭老師於2014年出任會長,鼓勵藝術創作者以作品表現基督的精神。

作為美術老師,郭老師從事普及藝術教育數十載,歷來任教兒童美術教學、聖德基督學院應用藝術通識課程及松年大學。松年大學為長者提供終身學習的進修課程,並為成為他們健康的休閒交誼處所。郭老師1997年起受教會邀請於艋舺、中崙、古亭、松山等地區任教,他在講授西洋美術史時亦會融入福音內容。此外,他熱心公益,在養老院和福音戒毒中心做藝術志工,讓受眾透過藝術創作重拾自我價值。誠然,台灣社會受到傳統民間宗教所主導,即使悔改信主的比例不多,福音志工的關懷和陪伴不斷向院友及更新人士傳遞上帝愛與盼望的訊息。部份學員後來入讀神學院,成為基督的精兵,令郭老師心感欣慰。

向軟弱的人,我就做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 9:22-23)

2015年郭老師出版《畫說古早台灣老祖先的故事》,在自序中引據使徒保羅以上的話,闡述他為著福音的緣故,結合神學思想、在地歷史、美術理論、繪畫技巧及社會服務元素,調整表達方式及切入手法以適應不同福音對象,使其創作及教學成為福音訊息有力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