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恩老師在磐頂教會地下室的作品——〈曠野中的牧羊人〉
羅頌恩老師(1980-)是活躍的大學美術老師、策展人和藝術家,任教於東海大學及中華福音神學院(2016-17)兼任講師,創作以繪畫為主,題材兼具基督教意涵及社會關懷。2015年東海美術系林文海教授的邀請,協同策劃《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台灣基督教藝術的一種嘗試》,參展藝術家包含牧師、平信徒和未信者,藉由他們創作的基督教藝術作品,開啟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對話。在《藝術與信仰:海邊修士》一文中,頌恩老師指出:「基督教藝術」在華人世界常被理解為「神聖榮耀」的展現,他則希望藝術可以受到宗教的啟發,同時也能保持其主體性。故此,他傾向以策展作為詮釋、界入的方式,故展覽的形式不限於狹義的用作品傳福音,希望吸引一般人認識基督信仰,讓聖靈在他們心裡動工。
訪問期間頌恩老師正在密鑼緊鼓地策劃「土地委身」聯展,向創辦人加拿大宣教士馬偕醫生致敬,展題乃紀念他對台灣土地的熱愛。馬偕的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記述,嚴清華(阿華)是馬偕教導的第一個神學生,也成為北台灣第一位牧師,培育了許多漢人和原住民傳教士。馬偕重視基督徒生命的全人發展,有一天清早,他帶阿華登上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去拜訪廟公。起初阿華不解為何要攀山涉水「自討苦吃」,直到在山上唱詩歌時,以開闊的視野俯瞰上帝創造之美,才頓然明白經過身體勞動過程的可貴。為了使福音能深入民心,馬偕積極認識本土的自然和人文,他以日記紀錄所接觸的動植物和貝殼,甚至收集民間宗教的佛像,以便更深入了解台灣人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
「土地委身」將有六位藝術家參展,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馮君藍牧師和鄭建昌老師。因著籌備這次展覽,頌恩老師還認識了另一位基督徒畫家盧昉,他是台灣外省人第二代,爸爸是外交官,自幼四海為家。四歲至小學四年級在美國接受教育,後來回到台北,也曾在西班牙留學,所以去到哪裡都覺得自己像過客。盧昉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名畫加入當代台灣的生活元素,例如扭蛋機、藍白拖和店舖招牌等。他把布魯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名作〈興建巴別塔〉加入台北城市地景,成為〈台北大違建〉,又將〈農民婚禮〉融合辦桌文化(台菜民俗筵席活動)創作〈辦桌圖〉。以圖像元素表現台灣的風土民情,並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
頌恩老師認為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是將異文化形象轉化,使基督教與自身文化結合,這個傳統可追溯歷史脈絡。就教堂建築而言,西方初代教會始於中世紀以前,參考希臘神殿的柱式建造大教堂,以至其後基督宗教傳播到南美、印度、日本、中國等地,發展出當地化的建築風格,其中以天主教地方色彩的視覺化表現更為明顯。同樣地,藝術創作並非抽離現實,多與周遭環境產生關係。
頌恩老師在德國求學開始經常接觸歐盟地區難民遷徙的新聞,也看到不同種族的基督教藝術家以作品回應此議題。回流台灣後,他持續關注難民文化,並思考「凝視災難」的現象,作品反覆出現生命樹、島嶼、海洋和彩虹等符號。對藝術家來說,創作是一個動態的思索過程,很多時候都不是想通所有問題後才開始創作,所以他在作品並非要提出完整說法。當中有探討社會議題,也有對信仰的想像,兩者互相撞擊會產生張力。
05流淚的微笑者 7/7:十架基督人
最近,頌恩老師復活節與校牧室合作在校園戶外設置燈箱形式的場域特定(site-specific)裝置藝術 ——《流淚的微笑者》,以一位微笑、眼角卻淚珠的人雙手抱著箱型電視,暗示基督的復活與受難的共存意義。七座雕塑分別對應洗腳禮、最後晚餐、客西馬尼園、背十架、十架基督、尼哥底母的聖殤和以馬忤斯路上的場景,其中四件加入了路思義教堂作為見證信仰事蹟的象徵代表。
談及對德國與台灣差異的切身體會,頌恩老師觀察到,相對於台灣的教會將傳揚福音視為當前要務,當地的教會更關心社會時事。比如他在德國聚會的教會設有每週關懷主題,在崇拜結束後讓會友分組討論。基督教對於多數歐洲人來說是源遠流長的傳統,代代相傳至今,基督及天主教徒約佔總人口近一半,不少人卻屬於「文化上的基督徒」——不會每週恆常聚會,而是只有節慶時才來教會。兩地教會的文化也基於面對不同的社會處境,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人民整體生活水平較高,因此他們有更多精力關懷邊緣族群。
1983年落成啟用的磐頂教會主禮拜堂船的造形靈感來自諾亞方舟
後記:承蒙頌恩老師去年供稿給本欄目,分享他的創作理念和作品。這次到台中探望頌恩老師一家三口,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磐頂教會一同崇拜。在看到教會之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對面的一大片田地,長滿綠油油的地瓜葉,可以想像堂址坪頂在廿多年前的荒蕪。同時我還聽到孩子歡樂的聲音,他們在導師的指引下做木工,在高度城市化的香港成長,的確很難想像可以在教會如此親近自然。在週報上才得知,原來是教會的「學耶穌作木匠」活動,透過動手作,培養兒童的專注力和創意,可算得是藝術啟蒙的在地實踐!
磐頂教會開辦「暑期建築創意營」,指導中學生在教會空地用木材製作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