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海經‧從土地連結到社會關懷:鄭建昌老師專訪

1989, 前往伊甸園, 91X116cm(50F), 油畫

 

文│陳瑋彤

鄭老師在嘉義鐵道藝術村工作室創作大尺寸作品

 

鄭建昌老師(1956-)是嘉義土生土長的畫家,創作不少大幅作品;也是資深的藝術教育工作者,曾任教中學及大學,近年以指導有志於創作的人士為主。鄭老師的祖父母輩開始成為基督徒,外祖父本來是廟公,在權鬥汙衊中被牽連憤然離去,繼而加入鄰村的長老教會。母親小時候全村只有他們一家是基督徒,為了躲避同村異教徒的攻擊,主日只好假裝到田裡工作,挑著扁擔裝著小孩上教會;後來兒孫多了,就駕著牛車載小孩們去教會。鄭老師的成長環境艱難,父親因病早逝,母親憑著助產士和織毛衣的微薄收入,獨力撫養五名子女。1966年鄭母響應衛生署獎勵助產士下鄉設助產站,協助偏遠地區生育安全及衛生、並推廣節育政策。鄭老師光是小學時期便曾三次搬家轉校。但主的恩典夠用,每當苦惱沒錢繳學費的時候,總會有人找他媽媽接生。

鄭老師自小就有繪畫的才能,從小學時被選為校際比賽的代表,到高中老師和姨媽鼓勵他大學報考美術。第一次大學聯考因病落榜,在困乏的環境,憑著對藝術的熱愛和堅毅的意志,鄭老師在神的保守下衝破健康和經濟的難關,重考後進入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奠定他以藝術為志業的生涯。鄭老師80年代初畢業後開始和一起在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的同學們在台北開辦畫室,早期作品以「類硬邊」都會風景見稱,運用鮮明的色塊,將照片影像予以簡化,表達當時台灣經濟急速起飛對都市面貌的大幅改造,頗具西方現代藝術風格的影子。

生於白色恐怖年代的鄭老師,兒時經歷過戒嚴,見證民主化的歷程,也看到經濟起飛時期紙醉金迷、貪圖急功近利的歪風,以至當下政局的困境。身處21世紀的台灣,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雖已大為改善,還有很多人未認識那位偉大的主,而只知道爭競、互相傷害。藝術從生活中產生,他的作品多取材自日常所及,有對社會議題的感受,亦有歷史事件例如紀念二二八事件的追念。

台灣社會在解嚴後開始尋求本土意識,1984年鄭老師毅然回到嘉義,尋求並實踐上帝在他生命中的計劃,返鄉標誌著創作的新階段,他清空過去所學的技法,開始回溯兒時及家族記憶,並透過文獻的爬梳重新認識家鄉歷史文化。1985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提倡信仰本土化,說明教會針對政治議題發聲、社會關懷的合法性,對鄭老師有更深的啟發。鄭老師最感興趣的是,如何超越具體寫實的語言和圖像,表達人的內在精神層面。〈台灣山海經系列〉除了探討本土文史和思索身份認同,也透露出對理想新世界的想像,他心目中的伊甸園是「物質不缺乏,精神不受壓制,有如活水般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境界。」

鄭老師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1999年〈台灣山海經系列〉、2006年開展的〈大塊系列〉,他以圓潤的黑色線條和厚實色塊繪畫巨人,象徵來台灣拓荒墾土的渡民;巨人的形象就是鄭老師所體認台灣人的寶貴特質──在單純的傳統社會中,農民樸實勤奮,並對天地心存虔敬。以蕃薯比喻先民歷經移民、被殖民的艱辛,仍能以頑強的生命力在這島嶼落地生根。鄭老師明顯指涉基督教的作品不多,有時候甚至借用本土民間宗教形象作為符號,然而究其對和平之嚮往,希望人與人之間沒有怨恨、不再傷害彼此,皆源自基督戰勝一切的愛。畫中人與土地和諧關係的重建,亦是子民回歸上帝懷抱的想望。

延伸閱讀:
1. 鄭建昌,蕭瓊瑞(2015)。《山‧海‧岱員—鄭建昌創作集(1978-2014)》。台北:藝術家。
2. 尹信方(2016)。鄭建昌繪畫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 蔡宏明(2010)。幻視的隱喻──鄭建昌的大塊筆意。新使者雜誌,第120期。
4. 75年歷史檜木教堂 嘉義西門長老教會見證文化包容之美,基督教論壇報 
 

鄭老師的校園公共藝術作品〈靈魂遺傳符碼〉

 

鄭老師所屬的嘉義西門教會,禮拜堂簡樸素雅,為1941年的日式建築,教堂內外包括十字架皆取材鄰近的阿里山檜木。

 

鄭建昌老師網上展館的個人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