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瑋彤
語蜜工房在剛過去的五月中旬展開了團隊首次台灣基督教藝術之旅,與曾接受《台灣篇》人物專訪的基督徒藝術家交流,並於參觀台中、台北士林及淡水等地參觀。感謝諸位百忙中抽空的老師和同工們,極盡親切地接待我們這些客旅,無微不至地安排豐富的行程,可謂體現了主內肢體之間彼此相愛、華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台灣的人、物、風景令我們意猶未盡,留下美好的回憶。
一、台中:創造者和受造者的對話,自然與藝術的交融
台灣的人文氣息濃厚,大學林立,當中不少佔地廣闊、風景怡人,今次我們也踏足了四所各具特色的大學。在抵達台中的黃昏,顧問盧龍光牧師帶我們參觀他的母校——農林學系見稱的中興大學,中興大學在日治時期1919年成立,最初名為「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曾被併入臺北帝國大學(今天的台大),後來遷到台中現址。從正門入校,沿途所見之建築與陳設雖然充滿歲月的痕跡,卻突顯出不經修飾的樸實,也呼應了校訓「誠、樸、精、勤」的特質。
我們穿過樹木挺拔、鬱鬱蒼蒼的林蔭大道,途經中興湖、溫室,抵達森林系系館。門前石碑寫著由英文字母FOREST的「森林的意義」,神創造樹林作人類生活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妥善管理自然資源、善待在地球上共存的一切活物。校內植物種類繁多,不僅供遊人觀賞,也有作為教研實驗之用。上帝的創造是最偉大的藝術,是古往今來無數創作者的靈感泉源,比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在詩作中經常表達大自然引發他對人生的思考,筆者也相信親近自然能培養人謙卑的性情、對細節的敏銳、保持像孩童般純真的心靈。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世記 1:26)
翌日,我們前往拜訪東海大學美術系詹前裕老師和羅頌恩老師,該校的著名地標——路思義教堂 (Luce Memorial Chapel) 是現代主義建築語彙進入臺灣的首件作品,The J. Paul Getty Trust 評為20世紀全球優美建築之一。建於1955年創校時,美國聯董會深感校園附近缺乏靈修與禮拜場所,贊助者 Mr. Henry R. Luce (1898-1967) 為紀念其父親路思義 (Rev. Henry W. Luce, 1868-1941),委託美藉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規畫設計,於1963 年落成。路思義教堂外牆結構由四片曲面組成,簡結有力,外型像祈禱手的雙曲面(conoid)呈現「亦柱、亦樑、亦牆」的設計。在沒有建築立體電腦繪圖工具的年代,能準確完成如此高難度的曲面結構更是創舉,路思義教堂經歷1999年921大地震仍絲毫無損。我們參觀當天,盛開的鳳凰木映襯下的路思義教堂側面,外牆使用傳統黃色琉璃菱形瓦片呼應內部結構,也展現出中西方元素的結合。
深具歷史標誌性的「路思義教堂及鐘樓」,2017年被列為台中市定古蹟。
此行台中的最後一站是國立臺灣美術館,其時正在展出《直覺‧記憶‧原始能量:吳炫三回顧展》。以「農民畫家」自居的吳炫三 (1942-)走遍世界各地原始部落地區,以幾何圖騰的抽象表現,用繪畫和雕刻藝術表現原住民的生命力。國美館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美術館之一,吳炫三的巨型木雕遍佈戶外草地,使園區仿如變身原住民博物館。
二、台北:上帝的兒女何等有福
士林是台北其中一個能吸引我重覆來訪的地區,因為它洋溢著人文氣息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光緒年間一帶普設私塾、社學、義塾,文風鼎盛、「士子如林」,因而得名。士林時至今天,仍是傳統的文化重地,著名的歷史建築包括台北故宮博物院、士林官邸、畫家張大千和國學大師錢穆(位於東吳大學校園內)的故居等。我們士林的首站是基督教禮賢會有福堂,「有福堂」的命名來自耳熟能詳的「天國八福」(馬太福音5:1-12),旁邊有間老文具店,剛好名為「眼福書局」,欣賞到馮君藍牧師的室內設計和藝術品確實「有眼堂」!所謂「室雅何須大」,「有福堂」是一所「小而美」社區的小教會,也像一個洋溢主愛、溫馨的家。角落擺放著平面、立體各式基督形象,有的是牧師自己的作品,也有藝術家朋友的畫作,這是我第四次來訪,每次都有驚喜的發現。
紅磚牆上阿藍牧師的黑白攝影作品、整齊擺放的椅子和我們的行囊相映成趣
承蒙阿藍牧師提供新作,歡迎各位在七月前往「視覺藝術先導計劃」香港沙田大會堂的展覽觀賞真跡喔!
接著,我們在中國文化大學李錫佳老師和劉玲利老師的安排下,品嚐了台灣人文風味的豐富午餐。島嶼氣候和多變的地理環境孕育豐富物種、有利農業發展,台灣漢人的祖籍較多為中國南部沿岸廣東、福建、浙江等地,故飲食文化深受閩南、客家影響,也有「以茶入膳」的傳統。席間李老師和劉老師分享他們家庭的得求見證,我們彼此交流藝術,享受豐盛的團契。
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 5:6)
營養味美的食物讓人吃後滿足,親近神才能滿足心靈的飢渴。
行程的最後半天,我們在淡水與淡江大學戴佳茹老師見面,戴老師和她教會的姊妹帶我們參觀大學校園,包括藝文中心、海事博物館、書法研究室和美術教室等處。她著力於藝術教育的普及,除在淡大任教通識美術課程外,每年暑假在中華神學院開設文藝復興基督教藝術史課程。緊接而來,我們前往鄰近的真理大學,在校牧室王昌榮牧師的引領下,參觀了校史館(牛津學堂)、禮拜堂和牧師樓,還有幸欣賞到駐堂管風琴師林安倫老師的演奏示範。真理大學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有關蘇格蘭裔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的故事可以重溫舊文〈漫談淡水基督教軌跡〉。
三、後記: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也許這句話有點老掉牙,卻不失為簡潔有力的總結。或許台灣整體市容不太光鮮亮麗,相對之下,香港雖然環境擠迫,各區街道管理乾淨整齊、路面交通井然有序。台灣之所以叫旅客感到賓至如歸,主要是因為當年人的睦鄰好客的友善態度,更使生活在講求效率、商業掛帥、焦躁、冷漠氛圍中的香港人甘之如飴。港台兩地文化相近,彼此之間交往頻繁,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嚮往台灣的生活,客觀原因不勝枚舉,例如物價低、治安好、都市綠化、多元開放、尊重歷史、關懷弱勢等等,與當地人的交流中讓即使是短暫逗留的旅客也感到溫暖。
在每個地方生活久了,都會感受到其優缺點,我們可以向其他城市學習,同時也要發掘自身的長處。不期然想到十多年前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好客之道》廣告歌曲的對白:Your every smile, your every hello, every hand that you lend, you make a difference. Every step that you take, you make a difference. 現今香港瀰漫沉重消極的社會氣氛,以個人之力縱然無法扭轉局面,我們仍可以從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基督博愛的精神,以禮待人、主動伸出援手、服務他人,相信每個微小的舉動都是一種愛的傳遞。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