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黑暗入光明 膠彩繪畫亮光中的詩意:劉玲利老師專訪


 
文│陳瑋彤

劉玲利老師 (1964-) 以膠彩畫作為主要創作媒材,現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學院院長兼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曾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淡江大學等院校任教。劉老師是台灣已故膠彩畫名家劉耕谷先生的長女,自幼受藝術薰陶,在父親的鼓勵下先學習西畫,建立堅實的繪畫技法基礎,直到十九歲才開始接觸膠彩畫。大三時獲得全國美展版畫第一名的榮譽,驅使她畢業後赴美國紐約大學進修版畫。從熟悉的東方社會台灣,到異國多元的世界藝術之都紐約,西方的文化和藝術思潮給予她思想的震撼和創作的新靈感。

劉老師的家庭歸信基督是莫大的神蹟,除了出於神的大能和聖靈的工作,著實無法解釋這個翻天覆地、使她全家蒙福的改變。父親幾十年來篤信佛教,經常捐贈畫作給佛教團體,並且患了心臟病也不願接受正規治療,相信透過自己修練氣功可以能控制病情,家人子女也無法勸服他。父親患病期間神安排她女兒的鋼琴老師來家裡為他們禱告,使她與父母親、丈夫 (李錫佳老師) 同一天接受耶穌成為他們生命的主。劉老師的父親願意讓牧師和教會同工拆除家中的偶像,包括以前供奉的佛像和繪有佛教形象的畫作。信主後,劉老師開始以基督教題材入畫、用色趨向明亮,她的畫風充滿詩意,以簡練的筆觸描繪神所給她的亮光,輕柔生動線條營造自然意境,詠嘆天地之美、造物者的偉大。

訪問當天劉老師在自家工作室詳細講解膠彩畫的歷史和器具,膠彩畫源於中國和印度,唐朝時因著「學唐畫運動」傳入日本和韓國,日殖時期以「東洋畫」之名傳到台灣,及後正名為「膠彩畫」,在發源地中國則被稱為「工筆重彩畫」。膠彩畫的顏料分為水干、岩繪具兩種,前者為粉土質、可融於水,後者由礦物寶石顆粒磨成。調製膠彩畫的顏料必須加入膠,否則會風乾後會脫落,並且膠彩作品不能像國畫般做成卷軸存放。在中國大陸戰亂、政局動盪之際,畫家疲於逃難,工序繁多、攜帶不便、原料較貴的膠彩畫發展中斷,在太平盛世之下得以重新流行,相關課程在中國各地美術學院遍地開花,首都北京機場亦有30公尺的膠彩畫公共藝術。相比之下,台灣的膠彩畫的復興雖然比大陸早,現今的發展卻相對處於弱勢,隨著當代藝術類型的日新月異,年輕世代學習膠彩的人愈來愈少,劉老師購買顏料的相熟店家也思考老店的去留。劉老師言談間流露著對膠彩畫的憐惜和熱愛,也希望推廣讓更多人能欣賞此傳統媒材的獨特美感。

 

向陽的山坡
33 x 24 cm | 2008年 | 膠彩紙本
到那日,大山要滴甜酒,小山要流奶子,猶大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從耶和華的殿中流出來,滋潤什亭谷。
(約珥書3:18)

 
 

 劉玲利老師簡歷
2013-迄今現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學院院長兼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
2009-2013台北市膠彩畫綠水畫會 理事長
1997-2008  淡江大學 兼任副教授
1992-2012  中國文化大學 兼任副教授 
1989-1991 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研究所 碩士
1990   第 44 屆臺灣省全省美展 膠彩畫類第一名
1987  第 42 屆臺灣省全省美展 膠彩畫類第一名
1986  第 11 屆中華民國全國美展 版畫類第一名
1986 第 41 屆臺灣省全省美展 膠彩畫類第四名、版畫類第二名
1983-1987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 學士

 
劉玲利老師網上展館的個人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