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藍的“骨中骨”是超越文字的立體詩篇

潘蕾蕾

1

宣傳海報,第20號作品——“你們是世上的光”

 

2018年9月15日,週六,陰天,這是攝影藝術家馮君藍第三次來上海辦攝影展。透過M藝術空間玻璃櫥窗,清晰可見靠著玻璃窗的他,宛如一座雕塑,坐在一把黑色簡易椅子上。如同往常,他披肩長發,濃密的絡腮鬍子,深凹進去的眼窩裡直射出沉靜的光芒。他的神態像極了“微塵聖像”系列中被攝影的人物,也許,他按下快門那刻抓取的眼神其實就是他自己內在眼神對外的一次投射。

這次“骨中骨”展覽共展出了22幅以骨頭為拍攝對象的攝影作品,其中第20幅,被阿藍牧師用來作宣傳海報——“你們是世上的光”。用兩塊骨骼搭建起一個燭台,一束燭光正在黑暗中燃燒,與之前兩次展覽的靈性內核一脈相承。燭光猶如一把利劍,尖銳地刺破夜空,黑暗漫無邊際。

十字架式的燭台,立在聖經之上。畫面喚起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舊約》聖經中一個又一個被上帝呼召差遣的先知。他們孤單影只,勢單力薄在以色列百姓中不斷呼喚,勸上帝子民悔改,他們的預言像一把利劍控訴著整個黑暗世代。統治他們的是強大的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它們在各自時代力量無可匹敵,可結局是:帝國的黑暗勢力灰飛煙滅,一去不返。而上帝揀選的這些軟弱子民,怀揣著基於上帝應許的盼望,在黑中不斷被撲滅的微弱星火居然得以燎原。

 

2

 

與“微塵聖像”聖經人物系列相比,“骨中骨”系列借助骨骼來講述當下的人類故事。從經典的宏大人物敘事走出來,進入此在的人類生存的微觀個體敘事,同時還深藏對現實社會的批判。馮君藍在展覽導言的結尾處寫到,“籍由定睛在零散的動物骨骼和隨性排列,那本是造物主的雕塑,是達芬奇、羅丹、布朗庫西、亨利摩爾和高第靈感的來源,卻也是超越語言文字的立體詩篇,一則又一則神哲學的寓言。”

詩篇跨越了時空,突破了詩人大衛個人體驗的局限,給人以最大的安慰,它撫慰過無數被囚在監獄裡的人,在戰俘營,集中營裡生存下來的人。而神哲學寓言則通過對所處時代的深度批判啟發人的智慧與行動。

當我置身這22幅攝影作品中,最吸引我的並不是“你們是世界上的光”,也不是放在最顯赫位置的作品,而是在畫廊盡頭角落裡的那幅作品。這幅作品並不起眼,也沒有引起多少人關注,我卻認定它是這一批作品中最有個性與張力的作品,遠遠望去彷彿一名隱形舞者在黑暗中起舞。

其它21件作品,每一幅作品都傳遞出骨骼的堅硬,力量與靜謐;而這幅作品,骨骼的痕跡消失,它展現的柔美,靈動與粗曠令人著迷,留給觀眾充足的想像空間,與其它作品形成一個強烈對比,與視覺上的衝突。

 

12號作品——“掙扎著”

 

細看這幅畫的主題,原來它的名字叫“掙扎”,它是22幅作品中的第12幅,處在中間位置。我不知道這是阿藍牧師的特意設計,還只是一個巧合?如果把這22幅作品當成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來展示的話,生命的掙扎與起伏在生命的中段自然呈現,享受過與基督的戀愛和蜜月期,總有一天得面對世俗世界的各種挑戰。

誰沒有過掙扎?誰能成功逃離尼尼微前往他斯?誰能躲避被安在自己身上的十字架?所以,舞動是常態,靈動是常情,掙扎在黑暗的世界裡是基督徒生活的現實反映。結局如何,唯有仰望十字架上復活的基督才有終極盼望,戰勝過黑暗,於是這舞姿才不是曇花一現的舞動而已,而是能進入永恆的生命詩章。

正如彼得給予所有基督徒的鼓勵:“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13號作品——“躺臥”

 

“掙扎”這幅作品旁邊的13號作品被命名為“躺臥”,其實它與12號作品“掙扎”用的是同一個骨盆,擺放的角度不同,攝影的角度不同,視覺上會誤以為是兩個不同的拍攝對象,其實質是在表現同一個骨盆的多樣性。就如上帝只有一位,基督只有一位,聖靈只有一位,基督徒只有基於那永恆的唯一“一位”,在“獨一真神”的普世性基礎之上,我們個人經驗到的信仰體驗的獨特性才能豐富基督信仰的多樣性。

當下很多基督徒信仰需要深度檢視:輕易將自己的信仰經驗與對上帝的認知,簡單化約為唯一標準答案。於是與其有所不同的,都被定為不正統。難道耶穌只有一個面向嗎?如果耶穌只有一個面向,為什麼會有四卷福音書來描寫耶穌?一卷不就夠了嗎?難道一套神學語言就能把上帝說透?如果這樣,上帝豈不被矮化到這套神學語言裡了?到底是語言在上帝之上,還是上帝在語言之上?我們被語言蒙蔽了靈性,信仰失去了真性。

我很欣賞阿藍牧師用“超越文字的立體詩篇”來詮釋“骨中骨”展覽,人類休想用自己的語言去說透上帝,休想用自己理性和宗教經驗去限制上帝。二十世紀新教神學家卡爾巴特說過:“作為人我們不能談論上帝,但作為神學家我們必須談論上帝。”因為上帝是超越的上帝,上帝是啟示的上帝,這是自上而下的臨在;任何自下而上的談論都不能完全把握住上帝。

 

3

 

22幅作品中,阿藍牧師通過“權位”與“權杖”這兩幅作品,批判了權力不當會導致爆炸蘑菇雲一樣的危害力。他也通過4號作品“二人一體”與10號作品“砥礪”來揭發人類不該是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主宰與被主宰的關係,而是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衡互動,彼此造就的關係。

 

右一19號作品——“憂慮的企鵝”

 

第19幅組品“憂慮的企鵝”表達了他對生態環境的擔憂。展覽前一天晚上,阿藍牧師在上海諸聖堂分享的過程中,他在講道中已然融入生態神學,他在扣問:“我們人類到底要留下一個怎樣的世界給後代?我們的環境糟透了,我們沒有資格對年輕人指指點點。”

當眼前出現這幅作品,就能明白他對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水位上升,人類未來等所有與自然生態相關問題的沉重負擔。

展覽最後,又回歸最平凡的日常生活。 “每一早晨“我們都要吃雞蛋,這是外在骨骼補充身體需要,”每一早晨“我們也要從聖經中獲得生命的日糧,維繫我們靈性的需要。

 

21號作品——“每一個早晨”

 

導覽結束後,我與現場幾位觀眾交流了觀展體驗,他們來看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喜歡。喜歡作品裡的清澈,神聖與純粹。在與這些作品相交流的過程中,又窺見了自己內在的渾濁,污穢與不堪,知道自己不過只是人而已。但無論身陷怎樣的黑暗處境,基督徒總是期待朝向“光”的方向前進。

 

別指望以上文字能抵達“骨中骨”展覽的全部,因為它是超越文字的立體詩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