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紙的反思:我的渴求是甚麼?

 

圖一圖二圖三

 

Fujima

 

背景:

因為將要在下半年開辦工作坊,所以2023年年頭開始探索新的創作媒介,並於二月開始接觸捲紙,嘗試以此為媒介創作。當初選擇這種創作形式無關喜好,只是捲紙看似較易上手,所需的工具也不多,同時又省卻獲取各種認證的麻煩而已。

捲紙的可塑性甚高。只消借助簡單的工具,就能造出各種不同形狀的基礎配件(如圓形、水滴形等)。然後配件之間又能組合成更複雜的配件或圖案(如花、草等),變化數之不盡。這讓我聯想到LEGO積木,一塊塊細小而不起眼的配件,居然能砌出複雜的成品如建築物、交通工具等。

練習過程中,我察覺到捲紙很接近自己的創作風格。我喜歡捲出大量配件,隨意用它們「砌」出複雜的圖案。我很享受這過程,也很喜歡那些砌出來的圖案。每次創作,我都嘗試把那些圖案拼湊在一起,看看效果。問題是愈複雜的圖案,愈難融入作品中。

圖一的作品意外地用上一個「難用」的圖案(圖二)入畫。創作這十字架時,左下角的部分一直懸空,因為無論把甚麼放進去,看上去都格格不入。但當我把圖二的圖案放進那裡一看,馬上知道它屬於這個空間,是為這作品而設的。所以當下就把它用在那裡。

反思:

替這個圖案找到它的位置,給我極大的滿足感。一方面,這作品給了它容身之處。另一方面,它的存在又成就了這幅作品。當我製作這圖案時,單純享受於創作過程中的樂趣,半點也沒考慮過用它來創作甚麼作品。然後,就把它和其他配件安放在盒子裡。每次創作,我都嘗試讓它入畫。經過多次的「格格不入」後,終於在這作品中找到合適它的位置。

這小圖案讓我聯想到自己。不少人都停留在個別機構、群體的服務,某程度上他們在那裡「落地生根」,與相關機構、群體建立更深人的聯繫。但我似乎一直都是流動的,參與在不同的群體、機構中,就像我曾創作的小樹枝(圖三)一樣,是無根的存在。在每個群體或機構都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卻未必能建立深入的聯繫。這作品,或者應該說這個小圖案令我反思:我到底是想要找到合適的位置,還是想要在那位置上建立深入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