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藝術為承載福音的瓦器 以攝影傳揚聖道:馮君藍牧師專訪

文│陳瑋彤

馮君藍牧師(1961-)生於香港,父親是循道衛理公會的傳道人,被差派往台灣嘉義開拓教會,於是在他三歲那年舉家移民搬遷台灣。小時候父母在家裡多用廣東話溝通,他的粵語十分流利(雖然謙稱自己廣東話說得不好)。馮牧師在中華基督教禮賢會有福堂牧會,會友稱呼他「阿藍牧師」。他進神學院之前從事商業設計工作,原本想放棄藝術專心事奉,在神學院修業期間,學校卻常常請托他以攝影和設計事奉。他畢業後接替患病牧師的崗位,開始於當時隸屬於浸禮聖經會的會幕堂服待。後來教會面對重大難關,因土地被總會收回而急需另覓聚會地點,那時候會眾只有二十多人,而教會存款亦不足以購買新址。神垂聽馮牧師和會友恆切的禱告,感動禮賢會的郭明璋牧師、郭師母和會幕堂的弟兄姊妹,跟隨神的聲音、同心合一的奉獻購入現時位於士林的堂址,更名有福堂,並於其後加入禮賢會。設計出身的阿藍牧師以短短三個月完成了室內裝修,他感歎這一切都是靠著神的恩典。

阿藍牧師以攝影傳達聖經人物的展覽源於九年前,於畫廊工作的會友邀請他填補聯展的檔期,讓他在台灣攝影圈嶄露頭角。受到肯定的背後,也有人認為他身為神職人員「沽名釣譽」,但他知道自己唯一的身份是作為神的僕人,世間甫沒有比這更值得追求的。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當代,人愈來愈重視自己的喜好,而看不到自己在上帝對整個世界的偉大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初時也有主內肢體善意規勸他不要再拍照,應該只專注做門徒訓練。阿藍牧師生怕這或許是神的旨意,於是求告神說:「主啊!假如接下來一個月內你阻斷任何的機會,我便知道你不喜悅我藉由美術事奉,反之,也請你給我清楚的印證。」出乎意料地在禱告後的一週內,竟接二連三收到幾個展出邀約,其中包括法國巴黎攝影雙年展的邀請,讓他清楚看見這是出於神的意思。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 30:21)

對於有保守的信徒害怕視覺藝術創作會變成造偶像、違反神的誡命,阿藍牧師則認為。以圖像語言傳遞聖經信息與舊約時代近東地區拜偶像的自然崇拜畢竟不同,若基督徒退縮在教會之內,拒絕參與社會的文化藝術活動,豈不是把禾場拱手讓給敵基督的勢力?雖然一般教會會友普遍希望牧師留守在教會,但福音的行動在於「你們要(出)去使萬民作基督的門徒」。有趣的是他展覽的觀眾多為為非信徒,他的攝影啟蒙恩師阮義忠老師、還有為他出版攝影集的大塊文化董事長皆為佛教徒,可見神有時候也會感動異教徒為祂作工。

作為全職牧師與攝影藝術耕耘者,阿藍牧師必須面對「兩方面都無法做到最好」的掙扎。雖然他在攝影界備受贊譽,卻對欣賞其創作的人也感到抱歉。他經常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無法像全職藝術家一樣多花時間反覆琢磨。也許他把更多的心力投放在攝影,會做出自己更滿意的作品,然而,他也接受現在的限制,因為對他而言藝術畢竟是傳道的輔具。正如時下年青人流行slash的工作形態,阿藍牧師遊走於教會與文藝界別,以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在不同的地方榮耀神、服侍信徒和未信者。他在台灣禮賢會擔任牧職,又樂於接受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等基督教不同宗派教會的邀約,並接受文藝界及主流媒體的訪問,阿藍牧師坦言:「不是我有資格說,而是我必須說。」這是他所領受的召命。

視覺藝術在現今基督教會中頗受輕視,常淪為粗糙的宣傳物或僅用來炒熱聚會氣氛的鋪墊,讓對象的心柔軟,更容易聽信講道內容。阿藍牧師則深信,藝術作為媒介本身是中性的,視覺藝術作為承載上帝之道的瓦器,其作用與文字、音樂相同。在西方中世紀的傳統裡,藝術創作的目的本來就是歌頌、傳講基督和聖經,馮牧師希望恢復藝術本應擔任的角色。為此,他與主內肢體成立了「僕人團藝文宣道中心及僕人佈道團」,以華人文化出發,透過「藝術、音樂、文字、設計、教育、影音」等,傳揚基督信仰,服侍基督教會,實踐宣道使命。

藝術作為傳福音的中介比起單刀直入地「講耶穌」,更可以讓心硬的福音對象放下武裝,例如他在台灣大學和清華大學通識課上以攝影分享信仰,年輕學生也很願意接受。傳福音要善用各種方式,包括了解對象的人生觀,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以他們的語言作為切入點。阿藍牧師幾個系列的作品中,以黑白人像攝影講述聖經人物的故事的《微塵聖像》最廣為人知,其風格也正好切合近年內地的「民國熱」,觀眾對他的作品興趣盎然,所以他近年經常應邀到中國大陸展出。而他作品的深度乃植根於基督信仰。以藝術作為福音的掩護,讓他在宗教敏感的地區傳道。阿藍牧師與師母育有三子和一位養女,欣慰的是如今四個孩子都對信仰抱持認真的態度,他鼓勵子女自己選擇未來的路向,也不想自己的身份為他們造成壓力。未來他希望在創作上有新的突破,並且繼續發展《微塵聖像》系列,計劃在十年內完成三百張作品。

訪問的尾聲,筆者好奇馮牧師對香港回歸後社會狀態的看法,他亦表示不曾在這裡長期生活過,所以不太了解。他明白香港尷尬的處境,對母國的感情複雜,中港之間不認同彼此、互相歧視,他認為這是歷史變動的悲劇。出於歷史的因素,華人普遍自卑又自大,且較缺乏愛的傳統,故難以相互包容。他期待地區之間能摒棄本位主義,以平等的愛去愛我們的鄰舍。基督教是個大家庭,他也希望宗派組織之間能以最大的愛、本著基督的真理接納彼此,按照聖經的教導身體的每個部份應互相聯絡、擁抱彼此。對香港這個自己出生和父母生活過的城市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近年亦不時應邀到姊妹教會講道作短暫停留,如將來有機會也很樂意以展覽或講座形式分享藝術和信仰。

後記:
筆者首次與阿藍牧師見面是在2017年底在台北百藝畫廊的個展〈七 —— 惟道是從之所見〉,開幕當天有福堂的「天路客」樂隊和基督徒歌手古晧到場獻唱,展出作品與音樂皆承載福音信息的婢女。在輕鬆的氛圍下,數十人席地而坐專注欣賞演出、聆聽導覽,在圖像和歌詞中體會從神而來的感動。

隨後應邀出席主日崇拜和聖誕禮讚,阿藍牧師的講道以聖經人物的故事出發,沒有簡報卻簡潔有力,詩歌、話劇。有福堂的佈置充滿藝術氛圍,體現「室雅何須大」,地下一樓的禮拜堂在祭壇、天花板、梯間等細節處流露基督的香氣,樓上則是崇拜後愛宴的地方,以及兒童主日學的小間,牆壁上有阿藍牧師和他朋友們的作品,廚房旁邊開放的書架擺滿各種書籍。

訪問那天是禮拜一的早上,阿藍牧師親切的接待讓我體會到一位牧者作為神的僕人、柔和謙卑的樣式,正如人子為門僕洗腳的服待。耶穌教導門僕:

「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 14:10-11〉

馮君藍牧師網上展館的個人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