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美畫風描繪基督教主題,超越傳統媒材的文化界線:
台灣膠彩教育家詹前裕老師專訪


聖殿的祈禱
91 x 72.5 cm
2008
紙本、膠彩

文│陳瑋彤

詹前裕老師(1952-)在東海大學美術系任教三十餘年,並曾三度擔任系主任,是台灣戰後膠彩畫教育的主要推動者。作品廣被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包括國立臺灣美術館及澳洲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山水和花鳥都是詹老師主要繪畫的題材,多以豐富鮮明的色彩繪畫於半透明的絹布上,營造出柔和溫暖的質感與浪漫詩意的氛圍。

「台灣膠彩之父」林之助老師1985年應當時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蔣勳的邀請,兼任三年教授膠彩畫,當時在職的詹老師便隨林老師學習。1988年始獨當一面,執教大學部及研究所的膠彩畫課程。與此同時,他從傳統中國畫轉向膠彩創作,又將水墨暈染和重彩平塗的技法加以結合。自2001年起,詹老師創辦膠彩畫夏令研習營,集中培養台灣的膠彩藝術愛好者,至今已舉辦第16屆。多年來,詹老師共策劃了十多個以膠彩為主題的展覽,例如2001年巡迴展出的「膠流—-膠彩新風貌展」。他又參與2009年兩岸重彩畫學術,並於2016年舉辦「而立豐采」膠彩創作30年紀念展,作為三十年個人創作及台灣膠彩畫發展的回顧與前瞻。膠彩畫在台灣曾經沒落,到今天重新復興,詹老師的大力推動功不可沒。

香港讀者對膠彩畫一詞也許比較陌生,其實膠彩的出現可追溯至唐朝的青綠山水,後來在中國日漸式微,卻隨著文化交流傳至日本並保存至今。以膠作為主要材料,混合礦物質、金箔或胡粉製成的粉末顏料,加水調和後繪畫於紙、絹或木板上。膠彩畫在日殖時期引入台灣,原先被稱為「東洋畫」或「日本畫」。對日抗戰爭與的不愉快經驗使膠彩畫直到70年代仍不被重視,期間有一些膠彩畫家改畫水墨畫。因被殖民歷史記憶令人民心生抗拒,故林之助老師在1977年發起將之正名為「膠彩畫」。

詹老師以前是無神論者,最初從家人身上認識基督信仰,太太是第四代基督徒,小兒子是傳道人。加上死裡逃生的經歷,他深切體會神才是掌握生命的主宰,他信主後於2002年受洗,並在積極以創作和教學為主作工。雖然普遍膠彩畫描繪的宗教題材以佛教形象佔多,但詹老師認為:「藝術不應存在文化隔閡或侷見。」他的作品組合不同時空的意象,在東方美學的基礎下,以傳統、現代、本土與異地等元素入畫,探索膠彩創新的可能性。

2007年,詹老師帶領東海大學基督教會會友到以色列旅遊考察,這亦是他為了尋找畫畫靈感而規劃行程。返台後,他將信仰的思考結合旅行的見聞,在2007至2010年間創作以聖經為根基的聖地系列。2010年他前往希臘、土耳其考察,又於2010至2013年間繪畫福音西傳系列。從〈聖城今昔〉、〈死海古卷在昆蘭〉、〈伯尼恆之星〉、〈馬撒大的榮光〉、〈加帕多家的瑞雪〉、〈哥林多夕照〉、〈以弗所遺跡〉等作品,可見詹老師將各種基督教符號和聖經的記載,融入聖殿、古蹟和風景,過程中亦參考了西方藝術史中上帝的形象。該校美術系在舉辦2015年「在基督信仰之上創作:一個台灣基督教藝術的嘗試」聯展,由同為基督徒的林文海教授與羅頌恩講師策劃,詹老師這兩個系列的部份作品亦有展出。在未來的日子裡,詹老師希望再次遊歷歐洲,跟隨保羅三次傳道的腳蹤,並進行更多相關的創作。

註:位於台中市大肚山的東海大學是台灣著名的基督教私立大學,校園宗教氛圍濃厚。其中,陳其寬與貝聿銘設計的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更以優美的建築設計見稱,成為國際旅客「朝聖」之地。